捉鳖琐记
作者:陈齐枢 (字数:1100字作文)
每当吟诵 *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诗句时,就会想起年少时捉鳖的情景。当然,不在五洋,只在池塘。
我的家乡,池塘星罗棋布,池塘间互有沟渠、斗门连通,构成一个完整的水系,滋润着万物,养育着生灵。除了常见的青鱼、草鱼、链鱼、鲤鱼、鲫鱼外,还有名贵的鲑鱼、鳜鱼、鳖(也称甲鱼)。尤其是鳖,不仅滋味甜美,营养丰富,还是传统的中药材,具有滋阴壮阳,软坚散结化淤的功能,备受青睐。那时生态好,雨后天晴,鳖会争先恐后爬到岸边、草丛里,甚至爬到石头上、树杈上沐浴阳光。为了永续发展,乡规民约要求,只可徒手在池塘捉鳖,不许放丝网、撒旋网、拉阻网。
鳖属两栖类,不能长久呆在水中。到一定时候,鳖要浮上水面或爬上塘岸呼吸,否则会因缺氧而窒息。根据鳖的特性,我们渐渐掌握了徒手捉鳖的诀窍。一是拉佯网。在长绳上,每隔一米绑个小砖块,由两人各执一端沿着塘岸来回走动,其他人随佯网游动。当鳖碰到绳子后,就一个劲地往泥里钻,水面上便会冒出均匀的气泡,顺着气泡一个猛子潜下去把鳖活捉。二是猛击水。两只手掌猛力合围击水,使之发出震耳欲聋的“咚、咚、咚”声。鳖听到响声后,立即钻入泥中,气泡显出水面。照此潜入水底,成功率十有八九。如果在浅水区,就用脚在冒泡处踩探。当触到既非石头又非泥沙的硬物时,弯腰用手沿脚触摸,确认是鳖后,将手插入鳖的腹部,用拇指、食指掐住鳖的后腿窝,抬脚将鳖提出水面。鳖未出水时,一般不咬人,因为掐住鳖的后腿窝后,其头已缩回。出水的鳖,一旦咬人,若不把它放回水中,或将其头割下,它是绝对不会松口的。三是掏洞穴。鳖或藏于草丛,或藏于岸树下的洞穴,凡鳖爬过的泥土表面、草丛表面,一定会有爪印和痕迹。发现后,定是“瓮中捉鳖”。因为鳖听到一点水响或人行走的脚步声,便立刻进入高度警戒状态,趴住装死。鳖喜集体活动,一群群、一窝窝地聚在一起,还会玩叠罗汉的游戏。假如抓到一只,周围必然还有一两只,甚至更多。然而,掏洞穴也有危险,鳖常与蛇为伍,相聚洞穴。有一次,我在掏洞穴时,就被蛇咬了,还好是条无毒的蛇。后来,我再也不敢掏洞穴了,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鳖最怕蚊虫叮咬,叮咬后鳖会中毒死亡,不能食用。所以,每次去捉鳖,都得准备透气的帆布口袋或竹篓。有一天,捉到十几只鳖。回家后,担心竹篓里的鳖被蚊虫叮咬,就将鳖放入装好水的桶里,压上盛水的脸盆。没想到脸盆底正好与桶里的水贴住,形成了密闭空间。第二天,十几只鳖一个个脖子伸得长长的,全都呜呼哀哉,真是懊悔。
捉鳖成为我年少生活的一部分,既快乐,又能赚取学费,改善生活。然而,家乡那些熟悉的池塘,或被淤塞填平,或被造屋筑路。鳖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纯野生鳖难见踪影。保护水塘,保护鳖的生存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来源:福州日报 2015-09-14 10: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