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同·音近·调殊——探寻“两话”对应规律
作者:任笑痴 (字数:1200字作文)
福州话叫芋头为“芋(wó)”,音近普通话的“我(wǒ)”。相传在旧社会,福州农村妇女多不会说普通话,非说不可时就把福州话说得“拗”一点应付,以为那就是不怎么标准的普通话了。一天,市郊一姑娘挑担芋头到城里卖。快卖光了,她放下担子,脱下斗笠顺手盖到了担子上。有个“外江人”刚好路过,问姑娘卖的是什么。姑娘擦擦汗,理理头发,用“半咸淡”的普通话答道:“卖wǒ(芋)呀!”“外江人”莫名其妙,说:“别开玩笑!我正正经经问你担子里卖的是什么!”“谁跟你开玩笑呀!确实卖wǒ嘛!”她拿起斗笠,指着剩下的芋头说:“这不是wǒ是什么?”“外江人”恍然大悟:姑娘普通话说得不好,把“芋”说成“我”了。
其实,还有许多初听似乎“两话”同音,却有区别的字词。譬如台湾的“湾”,普通话念“wān”,而福州话多把舌前、舌尖音念为舌根音,把韵母“ān”念成“āng”,“湾”成了“妄”。再如“鼓山”的“山”,初听也像“两话”一样音,其实也有区别:“山(shān)”,福州人说福州话几乎没有翘舌习惯,于是“山”念成了“三”或“桑”。再说“心”,也觉得普通话和福州话差不多,其实差别大了:福州人说话常把“心(xīn)”念成了“cīn”,甚而再把“īn”这一舌尖鼻韵母,念成舌根音,接近于“星”。常年讲福州话的学生参加高考,多因把福州话的发音习惯带入普通话,吃了语音的亏。如“男人(nánrén)”拼作“狼仍(nángréng)”;“吐痰(tǔtán)”变为“兔糖(tùtáng)”;“福州市”变成普通话的“傅邹四”;“西湖”拼为“sīhú”;“南(nán)”与“篮(lán)”以及“然(rán)”不分;“分(fēn)”与“风(fēng)”,“能(néng)”同“人(rén)”成了同音……常说福州话想学规范普通话的人,要引起足够重视,否则拼音打字也常出错。
似无区别却有别的字音还很多,譬如“立竿见影”这一成语的头两个字,福州人说普通话会把去声(拼音第四声)的“立”念成入声(第五声,普通话没有);把“竿(gān)”念成“刚(gāng)”,把“日”念“li”的第五声如“立”。这是为什么?一为福州话没有翘舌发准拼音“ri”的习惯;二为应念去声却依发音习惯念成了方言才有的入声。
“两话”中仅声调不同的语词更多,稍加留意,“两话”互学都能节约点时间。譬如“海带”,“海”普通话发上声(第三声),福州话接近于阴平(第一声),“带”普通话发去声,福州话发上声;“李”、“理”普通话念上声,福州话也近于阴平;“笔”普通话念上声,福州话念入声;“土”普通话念上声,福州话念去声;“集”普通话念阳平,福州话念入声;“力”普通话念去声,福州话念入声;“连”普通话念阳平,福州话念去声;“油”普通话念阳平,福州话念去声;“菜”普通话念去声,福州话念上声;“鼓”普通话念上声,福州话念阳平……上述都可以带出许多同音字。例子显然无法一一列举,聪明的读者可自行举一反三。
来源:福州日报 2014-02-15 16:3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