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耳在此
作者:鸿一 (字数:1200字作文)
有一些植物,一出生就老了。苍耳,就是这样。
只要你有过野外行走的经历,你多半会遇到它。无论在南方或北方,于田间地头、荒山野岭,到处都有它的踪迹。也许你叫不出它的名字,就像总是和你走同一条路散步的人,脸熟呀,可不认识。如果有人指着它告诉你:它叫“苍耳”——这么古怪的称呼,应该令你难忘。
看着它碧绿鲜嫩的叶片,你忍不住伸手摸一下,你会吓一跳的,那叶片是多么粗糙呀!即使刚刚长出来的嫩芽,也是粗糙的——与生俱来,苍耳的叶,两面都贴生着糙伏毛。一出生,它就“老”了。
跟苍耳有关的文字记载,更是古老。
我叫“卷耳”——如果它开口这样自我介绍,你是否一惊?这么耳熟,来自《诗经》吧?是的,那个时代离现在有3000年了,那时的人们把苍耳称作卷耳。《诗经·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写女子采苍耳,采了又采,连浅的筐也采不满。因为她心不在焉呀,心里想着事呢。这是题外话。千年流传下来的许多注解中都说,这个女子采的卷耳,“幼苗可食”。现在有些人提出质疑,说这种注解是错误的,因为卷耳全株有毒,幼苗毒性更大,人吃下去短则几个小时、长的四五天就会中毒发作,所以应该注为“幼苗不可食”。
当然,生吃苍耳的幼苗是要出问题的,据资料数据,600克可致死。但是,我想,3000年前的人采它,如果是当食物吃,也许他们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去毒!我们不能怀疑先人的智慧。比如,现代人经实验知道,苍耳的毒溶于水,先人也许早就知道,可以把它在水中久漂,毒素基本溶解消失。久漂之后,再煮熟,毒性就更小了,不就可食了吗?
如果先人们是作为猪的饲料而采摘它,那也很正常。《诗经》时代的人已经在家里养猪了,猪的解毒能力与人也不同,煮熟的苍耳是猪的好饲料。
或者是作为药用而采摘,那就更是顺理成章,苍耳子,适量用之,有散风除湿、通鼻窍之功效。古时平常人家哪有不备几味中草药的呢?这位采摘的女子,该是家里乖巧的媳妇,或是奉了婆婆的指示而背筐劳作,一边采苍耳,一边想着远行的那个他,工作效率低一点,“不盈顷筐”,也是可以理解的。
苍耳,它在古人的生活中也是普遍得随处可见的吧,否则它也不会出现在《卷耳》这首充满爱的优美歌谣里。先民们淳朴而浑然天成的生活状态,从这株小小的苍耳里也体现出来。他们可以用不起眼到开花也引不起人注意的植物,表达心中最真实的爱与牵挂。现代人对苍耳的情感没有这样的现实基础,我们把苍耳称为“一年生杂草”,充满无所谓的不屑。
但古往今来,孩童们对苍耳的果实——苍耳子,都是欢喜不已。
苍耳子椭圆形的小小身体,被满密毛状的钩刺,随便一扔,便能沾到你的衣服上、头发上。在孩子眼中这是多么神奇的能力。而这,正是苍耳用以物种延续的秘诀——这些极易沾附的种子,被动物和人类带往天涯海角。苍耳还有一个江湖上的名字:“羊带来”,形象生动地传说了它的来历:苍耳的种子最早是从遥远的异域被羊群带到了中国,并在任何可以生根发芽的地方,立住脚跟,迎风张扬:苍耳在此。
来源:福州日报 2010-10-18 20: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