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迷雾——柘荣采风小记
作者:谢新苗 (字数:1300字作文)
八月底,我随福州烟山画院书画家访问团前往柘荣采风。这个位于高海拔山区的闽东小县目前交通尚不便利,但对艺术家依然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们早已厌倦喧喧攘攘的旅游胜地,却向往原生态的山乡风物。在我的印象里,偏僻地区的人们往往朴实可爱,因此内心就更多了几分期待。
出门前我查阅过信息,柘荣是太子参之乡、长寿之乡、德孝之乡、剪纸之乡,当地信奉的马仙马元君与妈祖林默娘、临水夫人陈靖姑并称福建三大女神。传说马仙来自浙江,因孝善之德被玉帝渡化成仙,以造福黎民,教化百姓,涤漱风俗。可见“德孝之乡”的美誉不是没有来由的。
翌日清晨,我们动身寻访马仙的重要道场——东狮山。出发时天气还算好,微寒,尚未下雨,只是有些迷雾,但不多时我们就被云雾重重包裹,在盘山小路上行驶不得不小心翼翼。看不清前路的人怎能不心怀敬畏?子贡说,孔子的博学大智基于温良恭俭让。其实不恭就谈不上温良俭让。想到这里,眼前仿佛明朗了一些。两只小鸟不知何时翩然出现在车前,飞飞停停,像是给我们引路,一直将我们带到青云宫下。仰头望去,一尊石雕马仙巨像俨然呈现于前,神貌端庄慈祥。先前所见的鸟儿纷纷飞集于像顶,众人不禁啧啧称奇。环顾四周,云蒸雾绕,瞬息万变,恍如仙境。
云雾是中国诗画中常见的意象,但自古以来无论是诗笔还是画笔都描摹不尽其中的妙处。偶尔能触及一二,便可称为名篇佳作,譬如王维的山色有无、坐看云起。对此,张旭、王铎之类的书家圣手也难以企及,比不得造化神功的变幻自然而合乎天道。也许你在赞叹云气是自由精灵的同时,可能忽视了它本是自然天地的一部分。道即本性,所以自由。它随缘而来,随缘而去,摒弃凡人的妄为、做作与勉强。或许这就是老子所谓的“无为”吧。
下午,众人来到鸳鸯草场。听说这山上有一对大石,形似鸳鸯,故而得名。可惜我们来时正逢大雾,难睹真容。既来之,则行之。缓步而上,除了能看见脚下湿漉漉的青黄杂草,周围是白茫茫一片。同行诸人,只闻其声,不见其影。我心有不甘,登上一座山头,照旧什么也望不见。莫非因为我们是画家,所以天地间特意展开一张巨大的宣纸?好吧,容我构思。这种情景不宜精细的工笔,倒很适合氤氲的笔墨、简率的写意。不事其形,愿得其神。写意中国画的独到之处曾令梵高、毕加索等西方大匠称羡而不可为。想来那是中国文化孕生的珍葩,没有长期浸润其中怎可为之?祈请天公借我如椽巨笔,待我写下一幅《大同盛世图》。
次日,东道主继续冒着小雨带领我们探寻九龙井景区和古村落,不辞辛劳。画家们也收集到满满的素材。无论张牙舞爪的虬松、激漱飞湍的溪瀑、险峻峭直的岩崖、质朴古拙的民居、葱翠挺拔的竹林、韵律分明的梯田、苔草遍布的拱桥,都如细雨润物般地沁入眼帘和心扉。面对众多的美景,再缓慢的步伐都显得匆促,来不及细细品味。这时的画家是最贪婪的,犹如饕餮一般囫囵吞咽,恨不得将未见的一切都搜罗殆尽。然而这绝非可能,柘荣的美不是匆匆过客能够深入体会的。住上几载吧,荷锄种植,汲井炊洗,在廊桥里倾听风雨,让自己的影子映入悠游的鱼群,或许能渐渐融入其中。绘画本是生活的再现,当然须用心体验,才能胸有成竹地画出活生生的传神之作。当行程结束,我们不得不挥手作别,心里仍流连于这片偶然结缘的静土。好吧,待他日雨雾散去,再来一睹别样明丽的柘荣。
来源:福州日报 2015-10-19 10:2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