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洋桥往事
作者:梁新运 (字数:1400字作文)
大凡富庶之地,都是两水汇合之处,水深流缓,大者可建都会,如上海、武汉、重庆等,中之者可开城置县,小之者亦可聚村成镇。尤溪县溪尾乡也不例外,有一条美丽的溪流温情款款地流经长华村和溪尾村,与半岭溪会于松峰山脚下,如同双莲花般环绕两个村庄上万亩沃野平洋,故溪名“双洋溪”。双洋溪发源于汤川乡北山岩,相传,大儒朱熹慕名而来,只见溪中巨石林立,河床怪石嶙峋,犬牙交错,溪中鱼跃莺飞,水上鱼歌互答,绿竹夹岸,美不胜收,桥岸连通,阡陌纵横,水口处一峰卓立,山下聚水成潭,鱼鳖繁殖,果然是个溪山俱美之处,朱熹便给处于双洋溪水尾的村庄取名“溪美村”。由于“美与尾”发音相似,后人竟把“溪美村”叫成“溪尾村”了。溪尾村最初是周姓人家在此繁衍生息,后有林、卓、郑、黄氏相继迁入安居,如今已是诸多姓氏群居之地,由一个小自然村开辟成为一个别具田园风情的小镇。
溪尾乡曾经是省道三明到福州必经之路,宋时属兴文乡长安里。明代至民国初期皆为十八都。民国23年(1934年)属第三区;民国25年属第二区辛田乡;民国29年辛田乡更名为华辛乡。1950年起,溪尾与汤川合并成立第四区。1953年四区改称汤川区。1958年,撤片、乡(镇),设立人民公社,溪尾为火箭人民公社。1959年6月,改称溪尾人民公社。1959年12月撤销溪尾人民公社,并入汤川人民公社。溪尾乡属丘陵地带,山岭起伏,土地肥沃,植被茂盛,物阜民丰,自古盛产稻米、木材、蜂蜜和茶籽油,百姓安居乐业。
在双洋溪上曾经架起一座雄伟壮观的木拱廊桥,联通溪尾村和长华村之间,故名“双洋桥”。双洋桥自古是扼守尤溪东南一隅的交通要道,是古官道必经之路,沿溪北出华兰、尤溪口可达省城福州,南去经安阳,长门、中仙可至永泰、德化直至泉州,东西纵贯县城至汤川、莆田。据《尤溪县志》记载,双洋桥始建于明代,举人黄鲈登募建,至清嘉庆十六年里人、蓬春寨寨主黄廷贶重修,同治九年黄金声重修,后又经几度兴废,最后于民国初年由前清秀才黄韩富和前清太学生周尚壆募缘鼎建,自此,双洋桥上客商往来络绎不绝,廊桥也成了旅客南来北往歇脚的驿站。双洋桥单跨全长33米,桥宽6米,为全木单拱廊桥,桥庭为双檐歇山顶式结构,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为十八都第一桥,桥上供祀观音大士神位。双洋桥上有远近闻名的“双洋圩”,每逢圩日桥上挤满来赶圩的十八都民众,交易山珍海货,盛况空前,邻近安阳、黄林、华兰村民也都纷至沓来。可谓一时人声鼎沸,一派繁华景象。夜晚则是方圆十里少男少女谈情约会的好去处。于是双洋桥便成了远近闻名的“情人桥”。
解放前在双洋桥的西侧建有几栋民宅,分别为客栈、面馆、百货,药铺等,以及民国时期的乡公所,解放初期仍是溪尾人民公社办公所在。据说,时值人民公社响应 * 的号召掀起“扫盲”运动,公社在桥头立一块大黑板,凡有过桥之人,不论男女老少,不论本地人、外地人都要认读黑板上诸如“ * 语录”之类的文字,否则不能过桥。正如当年老聃过函谷关留下千古奇文《道德经》一样,双洋桥也成了当时教化民众、启发民智的一个关口,也算是一座“文化桥”了,是为一善。
双洋桥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年久失修,被拆除变卖,得现金3万元人民币,并由当时长华大队书记,也就是黄韩富的曾孙黄邦顺多方筹款,在双洋桥上游50米处重建一座水泥石拱桥。如今,双洋桥只剩下几个斑驳的基石,和那些渐渐远去的往事。
来源:三明日报 2017-09-25 19: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