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十
作者:陈家恬 推荐作品 (字数:1500字作文)
“表兄表弟都来给你贺十啦!”若不是父亲打电话告知,我真不知自己已是一个上十上寿之人了。
在乡村,上十上寿,不单是指人50岁,更有“不容易”的意味。毕竟岁月有恒,人生无常。一个人,从“十五志于学”,到“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再到“五十知天命”,之后“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知天命之年,显然是一个质的飞跃,不仅一跃成为寿翁,肌体已衰老,而且昭示心智正成熟。在这个即将步入“明白待己又明白待人”的生命之秋的关头,无论是成长的不易、生存的艰辛,还是成熟的欣喜,都应当像对待丰稔那样志庆。这不仅是对寿翁的敬重,也是对生命的礼赞,亦可平添生活的温暖与诗意。
旧时的亲朋重情谊,即使不见红帖,不写在案,亦惦记每一位亲朋哪一年“做十”,按时在年关前往祝贺。这种惦念,远比热恋中的情人相互惦记生日来得纯粹来得深刻。现年八十有一的父亲,依然记得诸亲诸友做十的年份,并在春节前提醒我们勿忘。若谁响应不大积极,他就会强调再三:人情,人情,做人要有情;人情来,人情去,有来必去,有去才来。记得小时候,早在腊月之初,父母就开始盘算当年有多少个“十”需要贺,又将如何筹备。在那个极度贫穷的年代,这自然成为一个不小的负担。钱债可欠,人情不可拖。能够自给的,当然最好,自给不足的,只好东挪西借了。终于凑齐了。每人一份贺礼,通常是:一只鸡或一个猪肚、一个猪脚等熟食,几斤线面,一块布料,一双鞋,一双袜,一幅松鹤图或寿星图、一面镜框。若是出嫁的女儿献给父母的寿礼则丰盛许多,一般为大红烛、长衫、长袄、高帽、线面、鞋、袜、鸡,物色十样,寄寓十全十美。
有贺十,还有请拾。所谓请拾,即从正月初三早上开始,族亲按户轮流宴请寿翁,早晚各一顿,并由一位家人陪同,甚为荣耀。房头旺的,族亲多的,盛宴可持续到元宵之后乃至春耕开始。正月初三,有本事的寿翁家里布置寿堂,张灯结彩。厅堂摆放寿桃、寿面诸物,正中悬挂“寿”字红幛,点起大红烛。至亲咸集,宾朋毕至,满堂敬贺,其乐融融。有的还请来戏班或乐队,增添禳寿气氛。寿翁吃过太平面之后,依夫左妻右,端坐大厅,接受拜寿。至亲依序,族亲则按亲疏长幼,依次逐一拜寿。寿翁给每人发一花彩。至亲拜毕,即按男左女右立寿翁两侧,向其他贺寿者鞠躬致谢。中午办“寿酒”,俗称“初三昼”。席间,众人纷纷向寿翁敬酒致贺,鞭炮也放个不停……尊老敬老之风,左邻右舍之情,暖暖如春,淳淳如醪。
曾经作为这一习俗参与者的我,除了享受其中的乐趣之外,铭心刻骨的记忆便是:50这个数字,50这个年岁,50那些老人。在我幼小的心目中,本来是没有50这个数字具象的,只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贺十当中,在一副又一副的老相面前,渐渐地,替换为更具感性的两个汉字:老人!在我幼小的心目中,50岁的人,才做头十,就已经是一件故旧的农具、一头老迈的耕牛了。
明明朝如青丝,偏偏暮已成雪!戴望舒这几句诗似乎专门为我而吟:“我怕自己将慢慢地慢慢地老去,随着那迟迟寂寂的时间,而那每一个迟迟寂寂的时间,是将重重地载着无量的怅惜的。”所幸较之曾经亲眼目睹过的那些50岁老人,我的皮肤还有些嫩——多谢幸福生活,毋须风吹日晒,毋须体力劳动;我的头发还有些黑——多谢现代科技,可以焗染,可以再生。然而心里的皱纹与华发,谁能洞察?于是我祈求时间,走得慢一些,慢一些,再慢一些,不要这么快,不要这么快篡改我的容颜,不要这么快僵化我的筋骨,不要这么快定格我的心态……待我渐渐抵达这般境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从现在开始,你若问:“高寿?”我将欣然答曰:“年逾半百。”若在今年之内,我还将极速补白:“只是一百的一半。”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此言,于父母如斯,于自己亦然。接了父亲的电话,我真的“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来源:福州日报 2013-03-11 20: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