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先生
作者:西风 (字数:1700字作文)
当田里的庄稼归仓,鹅毛大雪席子般覆盖了一望无际的田野;当寒风一个劲地往脖领子里钻,家乡的人们便开始了一年一度百无聊赖的猫冬时光。夜晚的时间显得尤为漫长,村里人无事可做,便早早躺下睡觉,那梦肯定是苦涩乏味毫无光彩的。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说书先生拄着一根纤细的拐杖从外村走来了。他是个令人同情的盲人,因此手中的棍子并不是为了支撑,而是为了探路,他就是这样一路探寻着慢腾腾地摸进了我们村。村里就像一锅烧热的开水沸腾起来,一大群妇女和孩子将说书先生团团围住,探寻的目光充满了钦佩和惊奇。人们议论纷纷,说这没眼睛的先生就是一本奇书呢!他一个人不用别人带领,是怎么走进一个又一个村庄的呢?众目睽睽之下的说书先生知道大家伙在端详自己,便满脸的笑意,只是那眼窝深陷,没有一丝涌动的光泽。他背着一个书包和一把暗红色的二胡,默默无语地站在村街,他知道自己的到来,将给人们带来不少的满足与快乐。
说书先生像贵客似的被请进了队部。生产队长是一个铁杆听书迷,对说书先生的到来自是满心欢喜,便满口应承下来。谈到报酬,队长用商量的口吻说,一个月下来,最多给个十块八块的。但说书先生并不计较,说只要有地方住有饭吃就行了。事情就这样顺利地敲定了,他被安排住在队部,伙食由保管员负责,一日三餐都是高粱米饭,一块豆腐和一碗水煮大白菜。这样的规格在那艰难的年代是相当奢侈的。
翘首以待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到了傍晚,村里人三三两两向队部走去,将偌大的房间塞得满满的。人们大多盘腿坐在土坑上,有时人多,屋的两侧也站了不少听众。屋中央的空地上,是留给主角说书先生的。这里摆着一张旧书桌,一把旧椅子,还有暖瓶和茶缸。等人到得差不多了,说书先生由保管员领了进来,他喝了一口水,清了清嗓,面对嘈杂喧闹的人群,好像有明察秋毫和洞穿世事的超常本领。说书先生的开场白通常是在“呱嗒呱嗒”悦耳的竹板声中进行的,人们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伴随说书先生舒缓有致、声情并茂的讲述,听众立马进入了书中的世界,仿佛听到了远古年代勇士们在疆场上浴血搏杀的激烈场面。讲到关键处,说书先生不知是嗓子有些哑了,还是手腕摇酸了,抑或是故意卖一个关子,他稍稍停顿了一下,饮了一口水,便慢悠悠地拉起二胡来,那音儿怪怪的,就像说书先生自己坎坷不平的命运,紧紧揪住了听众的心。
时至夜半,有人哈欠不止,说书先生就来了一个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再说,便从容地收了场。但这样的节目还要进行许多夜晚,只是听众愈来愈少了。有时停电,保管员就在旧书桌上点上了煤油灯或蜡烛,房间里光线柔和了许多,灯光闪闪烁烁,这样的氛围显得神秘莫测,似乎再适合不过说书的场景了。其实说书先生说唱的,不过是古书里的事,诸如《封神榜》《三国演义》和《隋唐演义》啦,但他并没有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而是经过了一番再创造,将书里的世界活灵活现地勾勒出来,所以,说书先生应该是穿梭于村庄之间无法登大雅之堂的民间艺术家。及至长大成年,我涉猎了许多的中国古典文学后,不禁哑然失笑,原来说书先生说的和书中的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有的以讹传讹,有的顺序倒置,有的竟是说书人的杜撰!但我并不想责怪说书先生,因为他们根本无法看书,只是凭了惊人的记忆从同样命运的师傅那里传承说书的本领,其中的失误在所难免。
印象最深的是说书先生赵瞎子。赵瞎子同别的说书先生不大一样,他戴着一副墨镜,将深陷的眼窝藏在镜片后面,一身褪色的旧军用棉衣,穿在他纤弱的身体上格外潇洒,显得温文尔雅城府不浅。据说赵瞎子父母双亡,自小就是无依无靠的孤儿,是省城沈阳一位姓郭的先生收留了他。郭先生也是一个瞎子,是享誉省城的响当当的说书先生。言传身教,赵瞎子就成了游走四方的说书先生。按赵瞎子的话说,他吃的是百家饭,穿的是百家衣,这种飘忽不定的民间艺术生活,无疑有着诸多的难言之隐。但我不认为他是靠卖艺为生而乞讨的盲人,像所有的说书先生一样,赵瞎子是高贵的,因为他有意或无意地充当了传播民间文化的角色,给沉寂贫寒的乡村和世代居住在那里的人们,送去了一抹撩人的亮色与隐藏在内心深处无法实现的梦想。所以,一提起说书先生,我就对他们肃然起敬。
来源:三明日报 2017-10-11 08: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