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
作者:林依标 (字数:1100字作文)
“邻居”这个词,城里人与农村人对它的理解差异不大,但对它的感受恐怕迥别。
有个相声说:小张出门,看见对门人家门口摆放了许多家具,便上前客气地招呼:“你们刚搬来呀?我们要做邻居了。”孰知对面人家淡淡地:“我们在这已住了十年,这是要搬走了。”相声虽有些夸张,但对现代城市邻里关系的淡漠,描摹得倒也逼真。
传统中国文化里,好邻里是赛过亲情的。邻居,感受的是一个“情”字,乡情、人情。农村的“邻居”概念较广,一是空间的距离,有时可以延伸好几公里;二是时间延续也很长,有时关乎几代人甚至上百年的牵扯。在我老家就是这样,“邻居”既有族人、亲戚和同学,也有儿时的玩伴。
今年女儿结婚,母亲早早就吩咐,说乡村邻居间的“礼数”一定要到位。于是,择了时日,一家人回到老家,按照乡风习俗,恭恭敬敬地置席摆酒,宴请邻居。在母亲眼里,这种知晓于邻里的仪式举办完了,女儿才算是正式出嫁。
席间,大家谈起了几代人比邻而居的交往,谈到了对这片即将被拆除的村落的不舍、对邻里安置的担心与牵挂。
与我家隔墙而居的王家,是与我祖母的上辈们的邻居,又一起从他乡搬来相邻而居的“世交”。王家有位叔叔,很小就出门求学,30多年没回过家。记得1967年的夏天,忽然从天津南开大学回来了,穿着衬衫、西裤,头上还戴着一顶凉帽,拎着皮箱。原来,王叔叔是年轻的数学教授,文革中被打为学术权威,知道母亲病危,才抽空回家省亲。王叔叔是我父亲儿时的玩伴,当时父亲还请他教我算术。一个大学教授教导我这个小学五年级的差生,居然十分认真。然而他讲解的内容我却不太懂,他便推说是教的方法不好,许是想为那冥顽不化的少年留点面子。后来回学校他还给我和弟弟每人寄了一件“海魂衫”,羡煞了我的同龄人。
王叔叔回校后寄回部分积蓄,要重建新屋改善母亲晚年的居住条件。王家要盖房子了,大家便都来帮忙。然而建房先要拆房,便要找临时居住的地方。于是我祖母吩咐一家人将房厅让出来,作为王家储物和临时的住地。建房时正逢春节,房厅住了王家人,我家就没了吃年饭的地方,奶奶想了个办法,把水缸的木盖子搁在板凳上,我们一家六口人在那小小的木盖板上吃了个年饭,正应了福州人说的“年节摆椅子上做”。
邻居的互帮互助不仅体现在这些大事上,细小事情也是如此。我母亲已80多岁,一个人住在老家,平时洗洗刷刷、搬轻挪重,都是邻里们相帮着做。母亲有支气管毛病,病情发作时会口吐鲜血,特别是晚上,总是邻居们第一时间赶来照应。母亲也总说,身边的谁谁比起城里的我和弟弟,还要知冷知热、贴心贴肉。
老屋要拆迁了,虽是原拆原迁,但过渡起码要好几年。我与弟弟商量,请母亲到城里来与我们一起居住,安度晚年。但母亲不同意,她惟一的要求是:邻居们搬到哪儿过渡,她也到哪儿过渡。
母亲选择了邻居,选择了她一辈子熟悉的那个环境……
来源:福州日报 2012-05-31 12:4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