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米酒
作者:王少春 (字数:900字作文)
一个山村就是一个酒坛子,盛着民风,盛着男欢女爱,盛着季节农事,酿造生活的醇美。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粮食紧缺,生产队分的一点糯谷舍不得吃,要留着酿酒待客。秋末初冬,天气渐冷,家家户户准备酿酒了。这时候酿的酒不容易发酸,为上等米酒。将糯谷装进酒坛里,燃起谷壳,围着酒坛底部慢慢温熟,正月打开酒坛,芳香扑鼻,未入口就醉了。
母亲是酿酒好手,先将陈年的酒坛一遍一遍地洗净,倒进一定量的井水和酒曲。糯米经浸泡一小时后,沥干水,用木甑猛火蒸熟。雪白的糯米蒸熟后,伸长米腰,变得柔软肥胖,亮晶晶的,小蜂蛹般诱人。母亲身边围着一群孩子,因糯米有限,母亲只好捏几个鹅蛋大小的糯米团,分给我们兄弟解馋。糯米在酒坛里发酵,发出“噗噗”声响,满屋溢香。我喜欢在酿酒的房里睡,可以尽享酒香。十天半月后,糯米渐渐下沉,酒曲浮起,有的人耐不住酒香的诱惑,舀起带曲的酒解馋。待酒曲下沉,即可压酒,装坛待用。酒酿得好坏关键在酒曲(含有大量酵母),若是几窑酒曲掺和在一起,酿出的酒,红玛瑙般,醇厚甘甜,余香绵长。那是让人酥软心骨、沁透灵肉的醉。
山里人纯朴热情,送礼、待客少不了米酒。谁家媳妇生了男孩,必送女家一大壶米酒和一大盆带豆的糯米饭报喜,娶亲、盖屋、祝寿,也少不了要热闹一番。酒温热了,一桌摆上一个酒壶。山里人喝酒豪爽,大有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气概。酒壶肚圆脖子小,被众手摩挲得油光发亮,酒从壶嘴里“哗哗”冲出,形成冒热气的弧线,醇香诱人,禁不住猛饮几杯,于是满脸泛红。几杯酒下肚,多冷的冬天,冰水也敢蹚下去;酒喝多了,醉眼迷离,看山似乎颠倒了,看女人也特别婀娜。
为了显示主人的善意和好客,在酒宴上必对座上宾频频劝酒。倘若客人真的酒量有限,主随客便,量力而行。嗜酒者自然不会拘束,几个凑在一起,拿出海碗,斟满酒,划拳豪饮。拳令句句吉利,什么“三星高照”“五子登科”“六六大顺”等等,叫令声、嬉闹声溢出厅堂,气氛越热烈,越显主人热情好客。
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好了,如今,酒宴上再也见不到家酿米酒了,若摆上家酿米酒会被人说是小气,不够盛情。啤酒一车车运进山村,不论红白之事、请工、亲朋聚会、自斟自酌,都喝啤酒,家酿米酒只做调料之用。少有人酿酒了,其工艺也将失传了,届时,那温馨醉人的酒香何处闻得?
来源:福州日报 2011-10-12 17: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