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背后的故事
作者:柳哲 (字数:1400字作文)
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杨沫,青年时代曾在北大旁听,《青春之歌》就有她在北大旁听的影子。
她写的《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原型据说就是她自己。小说里有这样的描述:“小俞的脸白了,她以为道静又遭遇了什么不幸的事故。‘没有什么。’晓燕冷淡地说,‘她在北大旁听呢。’”
杨沫,原名杨成业,1914年8月25日生于北京,她于1995年12月11日在北京谢世。生前担任过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北京文学》主编等职务。《青春之歌》是她的代表作。
她的三妹杨成芸,就是后来成为著名电影演员的白杨。她因父母不和,既得不到父爱,也得不到母爱。14岁那年,她考进了西山温泉女子中学,过起住校生活。在风景如画的校园里,她除了应付必要的功课以外,全身心倾注阅读中,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
1931年春,父亲破产,逃亡不知去向,这个家庭瓦解了。母亲把16岁的杨沫强嫁给了一个军官。她毅然反抗这桩包办婚姻,又跑回到西山的学校。女儿的行为激怒了母亲,她断绝了对杨沫的一切供给。
1931年9月初,杨沫去香河教书,就是新结识的北大国文系的学生张中行介绍的。去香河之前,她又与张中行见了两面。杨沫感叹张中行的书多,学问大,博古通今。张中行也喜欢杨沫的清爽、热情,以致在杨沫上车离别之际,两人已是恋恋不舍了。此后,两人开始了频繁的通信联系,感情迅速升温。
1932年,杨沫与张中行相爱。同年夏天,杨沫怀孕后,不好意思住在自己家里,就悄悄在张中行北大宿舍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作为安身之所,张中行也时常过来照看她。
当时两个人的感情已经有些隔膜,经常相对无言。最后,杨沫去小汤山妹妹白杨的奶妈家,把孩子生了下来。儿子生下12天后,杨沫把儿子留给奶妈照看,自己坐一辆毛驴车,从乡村回到了北京。没让张中行花一分钱,费一分力,杨沫就把孩子的事情,处理得妥妥当当,张中行也就很快恢复了对杨沫炽热的爱。
杨沫虽然埋怨他,却还是深深地爱他,原谅了他。自此,也就是1932年的下半年,两人在北京沙滩附近的小公寓里开始了同居生活。杨沫给丈夫做饭、洗衣、缝缝补补,过着失学失业、半饥半饱的生活。
一个偶然的机遇,成了杨沫苦闷生活的转折,她终于从小家庭走出来,走进了大社会。
1933年的除夕夜,杨沫来到了当了演员的小妹白杨的公寓。这个晚上注定是杨沫生活道路上新的里程碑。这里程碑式的一幕,在《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一章中,艺术地再现了出来。
从1931年到1936年,杨沫当过三次小学教员,当过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那几年,她多是住在沙滩低矮潮湿的小公寓里,为的是便于在北大的旁听。
此时的杨沫,一颗年轻的心全部被 * 主义学说吸引去了。这个不满20岁的姑娘,开始拿起笔来参加斗争了。她在1934年3月15日东北救亡总会办的《黑白》半月刊上,刊登了处女作《热南山地居民生活素描》。这一时期她的创作热情很高。
杨沫晚年回忆说,当时她不知深浅,但勇气很足,有空就写,写散文、纪事、报道和短篇小说,用“小慧”的笔名,常向上海《中流》和《大晚报》副刊等报刊投稿,发表于1937年的4个短篇小说,都是这一时期创作完成的。
《怒涛》写的是女知识青年美真,割舍了小家庭的爱,为大众的幸福,牺牲个人感情投身火热斗争的故事。主人公美真明显有作者自己生活遭遇的影子,也是《青春之歌》的主角林道静的雏形。这篇小说,是《青春之歌》最早的胚胎。
在北大周围学习和生活的经历,成了杨沫早期创作的源泉和动力。经过她不懈的努力,最终功成名就,成为了引人瞩目的大作家。
来源:福州日报 2015-02-24 09: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