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古城门称谓之典故
作者:杨铣 (字数:1400字作文)
初秋,天气渐凉,偕友登临冈埠,俯视故城,旧物已为陈迹。唯隔江之五虎、城内鼎峙之三山、静默之安泰河,可为今日参照物耳。回望市井中轴线(贯穿南北之八一七路),诸友兴致盎然,论及福州古城门之往事,独服膺克家。宋代梁克家《三山志》载:“自南台渡江十里沙合门、次宁越门、此利涉门、次还珠门……计七门。”凡城门之称谓概经精心而定名。据考,城门称谓均有典故。
宁越门,原名登庸。宋大中祥符年间,郡守严辟疆将其改名为宁越门。该城门位于今南门兜附近。据汉刘向《说苑·建本》载,宁越是战国时期中牟(今河南省中牟市)人氏。他年轻时勤奋好学,刻苦攻读15年,因品学兼优,周成公聘他为师。宁越终成夙愿。回顾宁越一生,他有“三罪说”,这或许是他最闪光的执政观了吧。他说,率军出征作战,不能得胜,这是罪一;只准百姓出征,不准百姓返国,这是罪二;不肯接纳战死在沙场百姓的尸首,这是罪三。他还认为,有了这“三罪”,百姓就会怨恨君主,无心尽忠君主,君主也无法驱使百姓为其效力。
宁越是个文武双全的人,他用武,能以力取胜;用文,能以德取胜。古代福州先贤将城门命名为“宁越”,有其深意,或许是以此为楷模;或学其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还珠门,原址位于现东街口与杨桥路东的交叉处。还珠门上为楼台,下有双门,号为镇闽台,又名 * 门,“ * ”取“归投”之义,俗称此作双门。宋大中祥符年间,严辟疆改名为还珠。
还珠的典故出自孟尝的故事。据《后汉书·孟尝传》: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属今浙江省)人。先后任会稽郡户曹吏、合浦郡太守。东汉时,孟尝任合浦郡太守,其地盛产蚌珠。由于前任官员过度捕捞和贪索蚌珠,致使蚌珠移徙,资源枯竭,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孟尝到任后,改革前弊。他为政清廉,结果去珠复还,百姓恢复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后以“还珠守”指清廉的地方官。再后来,孟尝这一事迹演化为“珠还合浦”的成语。历代以来,孟尝故事的素材经常被文人写诗作赋时引用。如唐王勃《滕王阁序》中:“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之句。可见,当时古人“还珠门”之命名用心良苦,他们期盼当政者效仿孟尝,在此为官者当能清政廉洁,为百姓谋福祉。
利涉门,五代时期罗城,城南关有利涉门,利涉门外有城濠,濠上架桥,桥称利涉门桥(今安泰桥)。利涉,顺利渡河之义。语出《周易·需卦》第五卦辞。辞曰:“……贞吉,利涉大川。”需,上为水象纪风险,下为天象纪强健,所以说利涉大川。大川为大河。古时把这个城门称为利涉门,应当说是十分贴切。这里水路活络,是东、西水道的枢纽,由此带动了各行业的发展。生意人、商人、游人熙熙攘攘。得天独厚的河流怎不能“利涉”?《福建通志》对此地曾这样描述:“人烟绣错,两岸酒市歌楼,笙歌从柳荫榕叶出。”此情景与浆声灯影的秦淮河是何等相似!
由此联想到,古代遗留下来的地名,无不渗透着文化的气息。命名的名称有雅俗之别。通俗的大多来源于民间传说;雅致的基本出自文人墨客之手,素材来自经、史、子、集中的佳句或典故或各自的情趣。不过,雅与俗之名同样具有很强的历史生命力,它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依然保留在现代人的口头上。不少古地名极具价值,它往往会帮助当今或今后的人去发现重大的秘密和财富。如今,我们在命名有关地名和其他建筑物时,是否能汲取些前人的智慧和他们审慎的态度?尤其是当前重视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当给后代留下些值得追怀的东西。
来源:福州日报 2010-09-18 19: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