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高士
作者:朱兴松 (字数:1600字作文)
高士村是尤溪县新阳镇的边陲重村,与大田县文江乡洋梅接壤。新阳人只要走出高士,便是离开了家乡;反之,一踏进高士的土地,便有回到家的感觉。
高士是个美丽的村庄。文江溪像一条弧形的腰带将整个村庄一分为二。文江溪流经高士段,水深溪阔。自古以来,受这条大河阻隔,高士人出行甚是不便,往来皆靠舟楫。舟楫来往处,自然形成了渡口。高士的古渡口共有三处:一是刘坂渡口,二是石龟渡口,三是下曲坵渡口。三处渡口中以石龟渡口最为繁忙,摆渡线路是石龟通大坪,它是大田人进出尤溪的必经之地。
有渡口,摆渡人自然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高士村老支书林发选就是村里资深的摆渡人,从年轻时就开始在石龟渡口摆渡。每天往来于石龟与大坪之间,早上天刚破晓就要出工,晚上至午夜方能收工,一天要干十五六个小时。高士本村人乘舟渡河,无须交费,算是那时的集体福利。外村人乘舟则要交五分或一角的钱,归摆渡人所有。小学上学与放学这段时间,是一天中摆渡最热闹的时段。那时,高士小学学生数众多,每到上学、放学这一时间段,三处渡口皆排满了等候渡河的学生队伍,场景蔚为壮观。摆渡活计,看似容
易,实则危险,特别是暴雨天气,水急浪大,驾舟行驶,既要有击水搏浪的勇气,更要有灵巧娴熟的摆渡水平。纵然像老林这样资深的“老摆渡”,也曾遇过险,把舵过急,差点触礁翻舟。所以,那个年代,人们对摆渡人还是很尊重的。如今,高士村人在溪流上游建了一座铁索桥,在下游建了一座水泥桥,两岸村民往来再也无须摆渡,生活倒是方便。古渡口便成了高士人挥之不去的“乡愁”了。
高士人对文江溪怀着很深的情愫。因为有这条溪,高士曾经繁华过。上了年纪的高士人都知道,往来新阳与福州、尤溪的货物,若走水路,必往高士装卸,在高士石龟一带形成了店铺林立,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热闹场景,造就了石龟圩的繁荣。由于水运繁忙,放排、拉纤行业也应运而生,解决了不少高士劳力出路问题。早年,文江溪鱼也特别多,靠水吃水,高士渔民自然不少。文江溪虽令沿江两岸的高士人往来不便,却也为高士人讨生活创造了不少机会。当然,最令高士人扼腕叹息的是文江溪的水质问题。据摆渡人老林说,以前文江溪非常干净,河底石子、细沙一览无遗。他曾给我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上世纪七十年代,有几个大田人,遭人举报,说是进行“投机倒把”营生,夜间求渡文江溪时,为了不留证据,横下心来,把生意赚来的银元全扔到文江溪。第二天天明之际,河底的银元依稀可见。可以想象,那时的文江溪该有多清澈!我父亲的同事,新阳卫生院退休医生邱凤超也告诉我,他小时候,在文江溪嬉戏游泳时,时不时有小石斑鱼从腋下、脚下、肚皮来回穿梭、滑溜。石斑鱼对水质的要求是极其挑剔的,可见那时的文江溪的确明净透彻。遗憾的是,现在的文江溪,因上游工业发展较快,江水变得浑浊不清了。文江溪的水质,成为高士人心中永远的牵挂。
高士地少人多,以前高士人多半是靠做米粉、编斗笠、贩卖小猪仔这些小买卖,赚点生活费。无论是做小买卖,还是从事苦力活,高士人都充满艰辛。时过境迁,现在情况大不一样了。如今的高士人从事小吃业特别多,通过小吃业发家致富的也不在少数。据说,新阳人出外做小吃的,始于高士一个名叫林发裕的人。发裕原是高士村的党支部书记,后来主动辞职,到浙江杭州一带经营沙县小吃。经过十五六年的发展,如今,他已是那一带小吃连锁店的总代理了,为200多家小吃店提供原料。在他带领与影响下,新阳人把小吃开到省内外各城市去。我的朋友圈里就有一位叫五四的高士小伙子,两夫妇在三明红印山共同经营一家天津特色包子店。他们做的包子口味类似天津灌汤包,料实价美,生意很是火爆。红印山、富兴堡一带的居民早餐都爱吃他们做的包子,甚至连白沙一带的居民也都慕名开车来买。每天售卖馒头、包子不下千个。生意虽忙,小两口却也乐在其中,对生活很是知足。经过几年的积攒,如今他们也在下洋买了一套房子,成为地道的城里人。五四夫妇的诚实、本分、勤劳,其实就是在外打拼的高士人的一个缩影。
来源:三明日报 2017-10-11 08:4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