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文化年
作者:牛润科 (字数:1200字作文)
我出生在雁门关下滹沱河北岸的一个小村里。记得那时,每年的腊月和正月,家家户户的窗户、墙围和炕上铺的油漆画布,就成了民间艺术的展台。
一进腊月,最忙活的是女人,她们首先是剪窗花。你别小看这剪纸,它可是体现每家过年美不美的眉眼儿,别人待见不待见,关键是看女人的那双手巧不巧。我的母亲就是村里的剪纸高手,别人剪纸前先要在纸上画出样花来剪,可我母亲是看见啥就剪啥。母亲剪的“喜鹊登梅”“鞭炮迎春”“旺气冲天”“改天换地”“愚公移山”等作品,每年都成了全村的剪纸样板。所以在年年的腊月里,我们家最热闹了,一群一伙的大姑娘小媳妇们,都来我家拜母亲为师。
如果说剪纸是文化年的眉眼儿,那么窗画就是文化年的俊脸蛋儿了。这画窗画的手艺,有不少人家是祖传的。在腊月里,父亲买回各种颜料后,先构思上几日,等灵感一来,便一画不可收,连饭都顾不上吃。父亲最得意的作品就数“福手莲花桂长笙”“柿柿(事事)如意牡丹根”“年年有鱼(余)”“喜盈门”了。记得有年春节,村里众乡亲见父亲画的这几幅作品最好看,又喜庆吉利,还可以招喜进门,便一家一户地排着队把父亲请去,给他们画这几幅画。
炕头上的墙围画和炕上铺的油漆布画,当然是给文化年穿的最漂亮的衣服了。这可不是各家各户自己能捣鼓了的艺术,必须请那些民间艺人来完成。可以说,这项传承下来的民间绝活儿,是我们家乡古寨代州民间艺术的精髓。当时在墙围画中最流行的作品,是就地取材于本土的杨家将屯兵戍边、镇守“三关”、精忠报国的故事。通过这些民间大师之手,把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家家户户的墙围画中,不但丰富了文化年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对子孙后代进行了长年累月的爱国主义教育。
然而,油布画是另一种表现手法了。这种画注重和追求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以火炕的大小来确定布画的尺寸,先在底布上刷上油漆,再把画画在油布上面,再刷几遍清漆。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作品有“一帆风顺”“步步登高”“万紫千红”“一枝红杏入墙来”等。临近春节,各家各户把油漆画布往热炕头上一铺,那可真是布在炕上铺,人在画中游啊!
一到晚上,就成了村里排练春节文艺节目的世界了。所有的节目排练好后,先在村里演给自家人看,其实不是正式演出,是在彩排,可是全村的人都场场不落,看得有滋有味。观众都是自家人,所以他们是边看边提意见,往往在演的中间突然停下来修改。有老子发现儿子演得不像时,就干脆登台示范一阵,直到演得有模有样了,才接着再演。等把各自的节目排练好后,就村和村互换着演出。
在过文化年的时候,最诱惑孩子们的,当然是那些出自民间艺人之手的“耍货”,有猎猎响着的风车、悦耳动听的七音哨,还有那些琳琅满目的琉璃喇叭、吹糖人、彩面塑和不倒翁等,让孩子们走进了一个最有趣的童话世界。
来源:福州日报 2013-02-11 1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