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随想
作者:朱谷忠 来源:福州日报 2012-01-24 18:45:27(字数:1300字)
因此,有人便怀疑我的记性,但当他们看到我平日一人出差还能准时赶到车站、机场,借了别人的东西事后也能“完璧归赵”,只好断定我是个走马观花的马大哈。对此,私下里我承认他们击中要害,但在公开场合,又死要面子不认账,甚至还强词夺理道:“花名也是人起的嘛,不管它叫什么,是红是白是黄,不就是花而已;好比世上有白人、黑人、黄种人,岂不都是人!”这一番高论,自然叫人听得瞪大眼睛,哭笑不得。
尽管我有以上的毛病,但也不是什么花都不认得。譬如梅花、刺桐花、山茶花、三角梅等等,我不单一眼能分辨出来,还总对它们怀有那么一点情趣。可以说,我本质上还是爱花的,但因自己懒散,从未弄过花,不过我一直以为:栽种得再好的花,也不如自然生长的好看。栽在花盆里的花,少不了有人工的痕迹,甚至有被粗暴地扭曲的时候。这样的花,即便它开放了,又有谁能用语言清楚地道出花自身所蕴含的哀苦呢?
这绝非自作多情。事实上,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你看到侍弄得极好的盆花,你除了赞叹几声外,心灵却很少会有什么触动;当你在深山老林或山溪的一隅看到一大片生长并开放着的野花,你就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叹,随之就会心迷眼乱,在那一片仿佛炽热又鲜艳的色彩面前,感觉到一种美丽又强大的力量。这正因为,自然生长的花,是最具有一种诗的特质,而这种特质,往往又是最感性、最能触发人想象的。在那样的时刻,你是那么轻易就把平日因冗务或俗事带来的郁悒一扫而空,仿佛身轻如翼,在沁人的香气中翩然飞升……
尽管爱花的“立场”不同,但我也从不反对家人在屋里或盆里栽花。从点缀环境的角度看,盆栽的花卉也会带给城市人一种生意盎然、温馨甘美的意味,不失为一种慰藉。但是,我还是想说,要看花,还得到大自然去,只有在高山峡谷、水涘岸边,才能看到随季节而萌发滋荣的花的灿烂、美艳,甚至听到花的无声的妙籁。而只要你去过一次,回到家里来,再看看阳台、窗口上的盆花,就会发觉竟是那样黯然、弱小。不过你不要伤心,因为你的慨叹表明,你对盆花的现状已不满足了,你肯定在寻思着要用什么样的方式使花卉更趋于野外自然的美感、色泽,当它达到强烈的程度时,有关盆栽的学问和研究也就可能有了某些突破。
不过,直至今日,我仍然偏爱在自然界中生长的各式各样的花。有时候,我也会对城外和路边的那些不知名的野花有一种深切怀念。这些野花,有的生长在极为荒僻的地方,有的是从石缝中间钻出来的,星星点点,以它们的执着和单纯,映衬着朝晖、晓露、虹霓、霁月、星光,在云中、雨中、风中、雾中开放着自己小小的花朵,飘散着微弱的清芬和野味,把自己绛紫的、淡蓝的、乳白的、绯红的、深黄的颜色,呈现给关注过它们的目光、面影,呈现给冷峻、神秘但又美妙的大自然,并以此餍足了人类爱美的欲望。遗憾的是,这种野花在城市已鲜能见到了。有消息说,自然界中花卉的面积也在减少,原因在于:人类数量的膨胀,温室的效应,以及对物欲无止境的追求,早已打破了自然的和谐与平衡。当人类自身生存都遭到威胁时,自然界的花草还能无拘无束地生长吗?


作者相关文章:
专题推荐:
猜你喜欢:
- 书评文字,能够写得袖底生香、典雅韵致、华彩纷呈的,恐怕很少有人能够赶得上杨小洲了。读他的书,如秋行山阴,拾得的永远是饱满和灿烂。中华书局
- 一个山村就是一个酒坛子,盛着民风,盛着男欢女爱,盛着季节农事,酿造生活的醇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粮食紧缺,生产队分的一点糯谷舍不得吃,要
- 我们这帮朋友,首先是文友,其次是茶友。不过,虽然号称文友,聚在一起却少谈文学艺术,不是饮酒,就是品茶。盘点起来,品茶的次数绝对遥遥领先:因为
- 社会已步入老龄化,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步履匆匆,为了生存整天工作,竞争奔波,很少有人去体察、感受老人的生活,倾听老人的心声。在家里,老人在
- 四月的最后一个周末,车间领导组织我们员工登游森林公园的天马山。此时榕城已然进入了暮春时节。 * 气候最为舒爽宜人,尤其是前几日的大
- 葛竹村的“化龙书屋”,在一片水田中间,被许多同样的黑瓦旧屋环围着。我经过这座据说建于清末光绪年间的建筑时,琅琅书声已经淡远。走进院子,阳光从
- 女友要逛街,我要玩网游。女友眼皮一翻,说,“陪逛街是男生的责任,你不陪难道我找别人。”没办法,我只好背着硕大的背包,拎上女友小巧的坤包,屁颠
- 郑和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我国对外开放史上的光辉里程碑。然而,在“下西洋”的航行中,有一位与郑和并肩领航的核心人物,其姓
- 四爷做的是卖狗肉的生意。他货源广,守信用,就连县城里的大饭店也和他有业务来往,这些年可是发了一笔不小的狗财。标枪呢,是四爷养的一条狗,四爷对
- 在我们身边,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居民小区里,两个中年妇女用普通话热烈地聊着家长里短;某医院门诊室内,医生用福州话向患者询问病情,这位患者
- 五月的法国绿意盎然。在勃艮第的路易亚都酒庄,巨大的联排橡木桶成为我们眼里最独特的风景。碧云层叠的葡萄园里,小巧的葡萄树刚刚抽出嫩芽,一片一片
- 周末,天气晴好,风和日丽。老婆带着儿子去郊外踏青,我呢,因为要赶一篇文稿,一头钻在办公室的电脑里。刚进入状态,桌上的电话响了,电
- 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 * 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关于南京 * 的文学作品屈指可数,导致今天很多中国年轻人心中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
- 成语有“巧舌如簧”一词,说的是讲话舌要巧,而且“巧如簧”,可见舌头在讲话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说话时,舌头挡住发自胸中的气流,不让其从口
- 中国人的“重旅轻游”是出了名的,这里面有客观的原因,也不乏习惯使然的结果。有人形容中国式旅游是“上车睡觉,下车撒尿,进山看庙,见景拍照…
- 一生的等待,相思难猜? 情深似海,我是否该离开,梦醒来,是谁在心的窗外,菊花台上刻着你我的爱。 沉默的年代,我在夜里等候,不
- 凡喝茶的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和讲究,有的人只喝绿茶,有的人专好普洱;同是乌龙茶,有的人见铁观音眼睛放光,有的人则非大红袍不沾唇边;就武夷岩
- 曾经家穷,猪也瘦。母亲一年到尾,好不容易摸大一头猪,年关时,把它杀了,除去内脏和一块板油给屠夫当工钱外,实际过称的胴体不及120斤。
- 儿子在泉州经商,我有机会到泉州市郊的渔村浔埔一带走走,邂逅小巷中的古民居建筑遗迹——蚝壳厝,其建筑风格留给我非常独特的印象。老家建屋材料
- 《诗经》是世界上最美的诗集。诗集中的植物更是美轮美奂,一个个花枝招展,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幅商周时期的风俗画卷。我最喜欢的是《采薇》:“采薇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