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作者:不详  (字数:1000字作文)

  我国诗人有云:“感时溅泪,恨别鸟惊心。”其实,这句诗正说明了景随情迁的道理。对事物的认识和一个人感情有很大关系。

  对于常人来说,一粒沙子就是沙子,而在诗人的眼里,一粒沙子可以弥漫整个世界。一粒水珠在诗人的眼里便可折射出整个世界。因为诗人富于感情,对事物的认识便不同于一般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可能是由于人们对事物感情的亲疏不同造成的。

  在“人比黄花瘦”的女词人李清照眼里,她的生活安定、幸福且少受战乱之苦,因此她才会“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然而世事沧桑,后期的她饱受战争流离之苦、丧夫之恨,对于她来说,这时的舟已是“载不动许多愁”。前一舟是幸福愉快的载体,后一舟却成为了愁绪与痛苦的寄托。难道是舟变了么?不,是她的感情变了——物是人非事事休。她对事物的认识抑或对,抑或错?其实本无定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有人说,中国人缔造了月。这话其实并未夸大。在科学上,月只是一块毫无生命和感情的矿石,但由于中国无数诗人无数美丽的诗篇却赋予了月亮以不朽的生命。在王维的诗中有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继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李白的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些优美的诗句,至今细细体味,仍给人口有余香,不绝于耳的感觉。但我们同时也会发现诗人的感情却不尽相同:王维的安适,张继的失意,李白的狂放不羁,苏轼的闲适旷远。也正是如此,对于同一事物月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同样,对于其它事物,诗人们也同样有不同的认识,有人喜春,有人悲春;有人伤时,更有人感时。感情却是对事物认识的一个基点,一个发散源。

  千百年后,我国伟大领袖 * 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则抒发了一代伟人豁达的胸襟和壮志豪情。他对于“天”这一事物的认识也正是与他的宏大的志向和博大胸怀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人的感情亲疏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便也不同。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感情亲,则对事物爱好,感情疏则对事物厌倦。其实,这本是见仁见智的。

 

标签:感时,感情,抒情散文
0
反馈

猜你喜欢

  • 2010-06-16 21:06:00
  • 舞冬花蕾

    2010-06-16 16:12:00
  • 桃花节

    2010-06-16 14:46:00
  • 麋鹿王

    2010-06-20 11:30:00
  • 春天的旋律

    2010-06-16 15:07:00
  • 变幻

    2010-06-16 17:11:00
  • 笑看人生

    2010-06-16 21:02:00
  • 喜欢你,黑夜!

    2010-06-16 17:02:00
  • 远古祖先的生活

    2010-06-20 11:36:00
  • 冰是沉睡的水

    2010-06-20 12:05:00
  • 古今机会

    2010-06-16 15:08:00
  • 拒绝惩罚

    2010-06-20 11:39:00
  • 心中的“青铜菊花”

    2010-06-16 15:06:00
  • 做梦的孩子

    2010-06-20 11:44:00
  • 深秋落叶

    2010-06-16 14:27:00
  • 成功

    2010-06-16 15:28:00
  • 赤壁淡泊

    2010-06-16 15:10:00
  • 感谢自然

    2010-06-16 14:14:00
  • 樱花带来的伤痛

    2010-06-20 11:53:00
  • 蓦然回首

    2010-06-20 11:21:00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文 问答乎 作文大全
    m.wenda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