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满佛法以五戒十善为基础 求生安养视信愿有无为决定

春联 >> 佛教春联

对联

上联:圆满佛法以五戒十善为基础
下联:求生安养视信愿有无为决定

备注:

横披:南无阿弥陀佛

参考注释

圆满

(1).佛教语。谓佛事完毕。 隋炀帝 《与释智顗书》:“功德圆满,便致 荆 巫 。”《西游记》第九六回:“自四十岁上,许斋万僧,才做圆满。”

(2).完满,完善无缺。《宋史·外国传六·天竺国》:“福慧圆满,寿命延长。”《红楼梦》第六三回:“老爷天天修炼,定是功成圆满,升仙去了。” 杨朔 《滇池边上的报春花》:“只有今天,古人追求不到的圆满东西,我们可以追求到了。”

(3).浑圆丰满。 鲁迅 《故事新编·补天》:“伊想着,猛然间站立起来了,擎上那非常圆满而精力洋溢的臂膊,向天打一个欠伸。”

(4).满盈。 清 陈天华 《警世钟》:“若是把国救住了,不上几十年,这人口又圆满了。”

佛法

佛陀或菩萨的教法。 《西游记.第一二回》:「自五帝、三王,未有佛法,君明臣忠,年祚长久。」 明.张自烈《正字通.人部》:「世传汉明帝永平十年,佛法始入中国,非也。」

佛家的道理。 如:「佛法精深」。

五戒

佛教戒律之一。为佛教徒应持守的五项戒律。指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 《长阿含经.卷二》:「时彼女从佛受五戒已,舍本所习,秽垢消除,即从座起,礼佛而去。」

出家人。 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三四出》:「自家乃是弥陀寺中一个五戒便是。」

十善

佛教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十项道德行为。 《大智度论.卷四六》:「复次,有二种戒,有佛时或有或无;十善有佛无佛常有。」

基础

房屋的基址和柱脚的础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渠水注》:「今碑之左右,遗墉尚存,基础犹在。」引申为事物的根本。《文明小史.第一二回》:「送我们至万国通商文明之地,好叫我等增长智识,以为他日建立功业之基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一回》:「明了理,自然德性就有了基础。」

求生

求取生路。 《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后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

安养

佛教经典所叙的西方世界。 《庐山宗宝鉴.卷一》:「二菩萨似各一圆通,而同在安养,左右弥陀。」

安顿养护。 如:「人口日趋高龄化,老人安养渐成政府重要课题。」

有无

亦作“有亡”。有或无。指家计的丰或薄。指有余与不足。所有。古代哲学范畴。有,指事物的存在,有“有形、有名、实有”等义;无,指事物的不存在,有“无形、无名、虚无”等义。

决定

对事情做判断与主张。 《史记.卷三.殷本纪》:「帝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 《汉书.卷七四.丙吉传》:「令天下昭然知之,然后决定大策。」

0
纠错

对联推荐

对联大全 圆满佛法以五戒十善为基础 求生安养视信愿有无为决定
问答乎 m.wenda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