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习春风 催放祖国花朵 丝丝化雨 陶冶童稚心灵

节日联 >> 儿童节

对联

上联:习习春风 催放祖国花朵
下联:丝丝化雨 陶冶童稚心灵

参考注释

习习

舒和的样子。 《诗经.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儒林外史.第三三回》:「趁著这春光融融,和气习习,凭在栏杆上,留连痛饮。」

飞动的样子。 《文选.左思.咏史诗八首之八》:「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

盛多的样子。 《文选.左思.魏都赋》:「习习冠盖,莘莘蒸徒。」

行走的样子。 《文选.张衡.东京赋》:「肃肃习习,隐隐辚辚。」

春风

(1).春天的风。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寤春风兮发鲜荣,絜斋俟兮惠音声。” 唐 元稹 《莺莺传》:“春风多厉,强饭为嘉。” 张天翼 《春风》:“春风是平等待人的。无论大小,一律要吹到春风的。”

(2).喻恩泽。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应诏诗表》:“伏惟陛下德象天地,恩隆父母,施畅春风,泽如时雨。” 清 钱谦益 《河南卫辉府辉县知县陈必谦前母钱氏赠孺人制》:“因亲以及亲,使海隅之枯木,咸被春风。”

(3).喻融和的气氛。 陶行知 《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视察员到时,不是带来恐怖,而是带来春风。”

(4).比喻教益;教诲。参见“ 春风化雨 ”。

(5).形容喜悦的表情。《再生缘》第七二回:“一个儿顷刻春风生粉颊,一个儿顿时喜色上眉峰。” 陈登科 《风雷》第一部第二一章:“只见她神态自如,满面春风。”

(6).比喻美貌。参见“ 春风面 ”。

(7).比喻男女间的欢爱。参见“ 春风一度 ”。

(8).指茶。 宋 黄庭坚 《谢送碾赐壑源拣牙》诗:“春风饱识大官羊,不惯腐儒汤饼肠。” 宋 陆游 《余邦英惠小山新芽作小诗以谢》之三:“谁遣春风入牙颊,诗成忽带小山香。”

祖国

祖籍所在的国家。

花朵

花。 《儒林外史.第二四回》:「总有一个地方悬著灯笼卖茶,插著时鲜花朵,烹著上好的雨水。」 《红楼梦.第七九回》:「谁知这姑娘,出落得花朵似的了。」

丝丝

(1).形容纤细之物。犹言一丝一丝。 唐 司空图 《灯花》诗之一:“ 蜀 柳丝丝羃画楼,窗尘满镜不梳头。” 宋 苏轼 《三月二十日开园》诗之三:“鬱鬱苍髯真道友,丝丝红蕚是乡人。” 明 文徵明 《素发》诗:“素髮丝丝不满梳,衰容览镜已非吾。” 闻一多 《红烛·李白之死》:“月儿初还在池下丝丝柳影后窥看,像沐罢的美人在玻璃窗口晾发一般。”

(2).形容细微的感觉。犹一些、一点。 宋 苏轼 《江上值雪效欧阳体》诗:“江空野阔落不见,入户但觉轻丝丝。” 刘半农 《静》诗:“他俩已经麻木,不再觉得两边肋胁下一丝丝的噏着痛了。”

(3).象声词。 茅盾 《子夜》七:“车子已经开进他家的大门,车轮在柏油路上丝丝地撒娇。” 管桦 《二十八宿》:“油灯丝丝地烧着,灯光里飘动着抽烟的烟雾。”

化雨

长养万物的时雨。比喻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教育。语本《孟子.尽心上》:"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赵岐注:"教之渐渍而浃洽也。"

陶冶

制作陶器和冶金。 《孟子.滕文公上》:「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

教化裁成。 《淮南子.俶真》:「有未始有有无者,包裹天地,陶冶万物。」

修养品格。 如:「陶冶性灵」。

童稚

孩童。 《三国演义.第一六回》:「吕布向前一把扯回,如提童稚。」

心灵

人心中本有的智慧、思想和情感等。亦用以泛指心。 《南史.卷七二.文学传.论曰》:「畅自心灵,而宣之简素,轮扁之言,未或能尽。」 《隋书.卷三二.经籍志一》:「诗者,所以导达心灵,歌咏情志者也。」

主宰意识作用的主体。

0
纠错

对联推荐

对联大全 习习春风 催放祖国花朵 丝丝化雨 陶冶童稚心灵
问答乎 m.wenda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