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花鼓

拼音:fèng yáng huā gǔ
繁体字:鳳陽花鼓 ,是否常用:否

基本解释

民间曲调名。创始安徽凤阳最初流传明代唱词叠字,每段二十七字,前两句各三字,后三句各七字。后缀锣鼓声十三个字音

详细解释

凤阳花鼓  fèng yáng huā gǔ   ㄈㄥˋ ㄧㄤˊ ㄏㄨㄚ ㄍㄨˇ  

流行于安徽的民间歌舞。由明代一种秧歌发展而成,最早产生于凤阳。今之表演者背著花鼓两手竹枝做成的鼓键敲击配合舞步,边敲边唱。节奏鲜明舞姿轻盈

网络解释

凤阳花鼓 (曲艺形式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凤阳花鼓起源于凤阳府临淮县(今凤阳县东部)是一种集曲和歌舞为一体传统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说唱表演最为重要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凤阳花鼓与花鼓灯、花鼓戏并称凤阳三花。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乡镇一带。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历史艺人以此出门卖艺谋生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热闹场面。清中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
凤阳花鼓是根植于凤阳传统民间的戏曲艺术瑰宝,有凤阳“一绝”之美称,并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凤阳花鼓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0
纠错

猜你喜欢

汉语词典 凤阳花鼓是什么意思
问答乎m.wenda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