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婉细腻且语言风趣的即墨柳腔

戏曲是我国古代表现当地民风民俗的一个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戏曲剧种,与青岛文化与之对应的就是流行与胶东一带的即墨柳腔了,它与茂腔同时被誉为“胶东之花”。下面就一起领略着语言风趣的即墨柳腔吧。

柳腔这一剧种大致产生于清代中叶的即墨西部地区,逐渐形成后流行于胶东一带。《中国地方戏曲集成》载:柳腔是由民间说唱“本肘鼓”演变形成的。又称“老拐调”、“哦嗬唵”。他和苏北的淮海小戏、山东的五音戏、柳琴戏等剧种有一定的近缘关系。与茂腔有着情缘关系,被称为“姊妹花”,同被誉为“胶东之花”。

据称:“乾隆十三年(1748年)时,年景不好,水旱虫灾,相继袭来,群众生活无法维持。西边(指即墨县以西)各县的群众背井离乡,四处逃散,来即墨者甚多。因乞讨困难,便利用他们那里的小调,在乞讨时演唱。

当地群众称他们演唱的戏为‘周姑子’最初传到即墨后,当地群众非常喜欢,便有人跟他们学唱。后来,本肘鼓与即墨当地的民间小曲、秧歌相互融合,经历了一段时间,不仅声调发生了变化,而且有说唱体逐步演变为板腔体。

由于柳腔在即墨境内广为流传,因而人们称即墨为“柳腔之乡”,称柳腔为“即墨柳腔”。柳腔作为一种地方戏剧大体形成后,便开始走上舞台,每逢年节庙会,艺人们便临时搭班登台演出。在演出过程中,伴奏乐器逐步完善,角色分工越来越细,化妆、服饰和脸谱也有了较严格的要求,流传的地区也更为广泛。

柳腔亦属梆子戏系统,即墨人于永亭所唱的梆子戏当脱离不开原始柳腔“肘鼓子”的韵味。由以上这两则史料佐证了肘鼓子在乾隆年间传入即墨,并迅速由民间小曲向演唱戏曲转化的史实。

语言上,柳腔运用即墨地区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的胶辽官话,她通俗易懂,朴素亲切,富于夸张,充满生活气息,具有浓烈的乡土风味。音乐方面,柳腔采用民乐伴奏,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由弦乐和管乐组成,弦乐主要乐器有四胡、二胡、琵琶等。管乐有笙、唢呐、笛子等。

管乐主要是用以吹奏过门、曲牌,起过度和创造气氛作用。武场的主要乐器有板鼓、大锣、小锣、吊钹、小钹、哑钹、碰钟、大小堂鼓等,用于打击伴奏。乐谱和鼓点多借用于柳子和京剧的套数。柳腔的曲牌包括演唱曲牌、弦乐伴奏曲牌和吹打乐曲牌,大部分由当地民歌、小调发展而来,也有一部分是由其他剧种移植来的。

唱腔方面,柳腔的唱腔形成经历了一个由无伴奏自由演唱到有伴奏定调演唱的发展过程。柳腔的前身“本肘鼓”的基本唱腔是“哦嗬唵”,它的起调和尾音是一唱众合,齐声帮唱,或以唢呐、手鼓代替和声。

表演方面,柳腔的表演亦经历了一个由粗糙到细腻的发展过程,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转化到“手、眼、身、发、步”的基本功法运用上,使唱、念、做、打、舞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表演艺术。柳腔以演出剧情曲折的唱工戏为主,包括悲剧、喜剧、闹剧等。

0
纠错

猜你喜欢

委婉细腻且语言风趣的即墨柳腔
问答乎 m.wenda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