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大全
您的位置:>> 作文大全>> 初中作文>> 初三作文>> 读后感>> 云长之义 孔明之智作文

云长之义 孔明之智

作者:不详 (字数:800字)

  “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郎此曾破曹公。”

  《三国演义》一想必大家都读过,在我七八岁时,我就读过此书,这次暑假,我又读了一遍,感慨颇多、收益非浅。

  名垂千古的赤壁之战又让我们意犹未尽、刻骨铭心。在华容道上,关羽一夫当关,败军之臣曹操山重水复疑无路。关羽本可获得杀死或俘虏一代枭雄曹操的绝佳机会,但想到曹操曾经帮助过自己,待自己不薄,不忍心对他恩将仇报,因此,放虎归山让曹操逃过一劫,柳暗明又一村。

  在我们看来这是孙吴联盟赤壁之战的一大败笔。其实,我们不防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关羽下狠心把奸臣曹操杀死,那么,江东的孙权没有了曹操这一大劲敌,便可不费吹灰之力拿下当时兵马残缺的刘备。而刘备不是死得更惨吗?更快吗?如果这样,与其说关羽行侠仗义、重义气,不如说这是诸葛亮的一个计谋,因为这会让刘备的帅位暂时保住,获得喘息之机以便招兵买马,并可让曹操与孙权互相争斗,俗话说:“二虎相争必有一伤。”当哪方战争失败后,刘备便可坐收渔翁之利,到那时自己也兵强马壮,有了实力与对手相抗,这样不是更好吗?

  说到诸葛亮,大家都会不由自主的举起大拇指称赞他的神机妙算,但最近,批评诸葛亮的人越来越多,我想说诸葛亮确实有“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本事,但他诸葛亮但他毕竟不是神,因此他当然有缺点,比如说让马谡镇守街亭,险些弄地全军覆没。可是,诸葛亮的优点很多:不打无准备之战,他知己知彼,能巧妙对对方心理及天气季节的情况作出不同的计策,如“草船借箭”、“骂死王司徒”、“破西羌兵”、“巧借东风”“七禽孟获”等等。除此之外,诸葛亮的人品也值得称道,如爱民如爱子,并且,作为丞相的诸葛亮死后,葬礼并不隆重,而且陪葬的物品也很简朴,可谓是两袖清风。

标签:孔明,感慨,读后感
0
反馈

专题推荐:

猜你喜欢:

  •   文章主要观点:  少儿创造力的提高主要不是依靠外部的刺激,而是依靠诱发少儿内在的潜能。  少儿美术教师应对少儿的
  •   读《论语》泰伯篇,深为曾子感动."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   在学校里,老师们就对我们说:是陶行知爷爷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
  •   母爱虽然伟大,但有些为人子女的更是孝感动天。  《暖情》这部电影虽不是什么大片,却极有教育意义,反映了儿子对母亲
  •   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死记硬背、依赖性强和自信心差等不良的学习心理问题。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如果
  •   每一次接到一个新的班级,每一次面对不同的学生,我总会碰到各种问题,我也时常在想:我怎么做班主任?我怎么做一个受学
  •   魏家峪学校荆峥辅导教师张维芳  读了《一分钟》这篇短文后,我才真正领悟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
  •   捧起一本书,是《席慕蓉作品集》,感动于她的《严父》。  “风霜与忧患,让奔波在外的父亲逐渐有了一张严
  •   我坏着一颗激动的心情读完了高尔基的三步曲,其中童年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的新犹澎湃的
  •   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雷雨》  高一(4)班单莹  “缘份灭了,前面是海角
  •   高一甲组李跃新  出于对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理念的认同,以及对李镇西老师个人的崇拜,2007年暑假的一天,我一口气买
  •   冼村小学龙丽婵  《论语》这本书虽然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和对话,语录,但却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会生活等多
  •   不断进取不断努力  ——《同一个梦想——五环旗下的精彩人生》读后
  •   课堂管理是备受学校和教师关注的话题。课堂管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在现代教育中,学生在课堂中度过的
  •   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文中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离奇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书作者吴承恩为读者讲述了
  •   让我们心手相连  ——读《学校团队管理》有感  近段时间读了韦昌勇主编的《学校团队管理》
  •     假期里,我读了许多书,其中对《棒棒糖小姐》这本书特别感兴趣,也被其中的人物和内容所吸引住了。  这本书是外国
  •   在寒假中,我捧着《阅读年选》仔细地阅读每一篇精美的文章,其中让我深受启迪的是《如果伊安会说话》这篇美文。  主人
  •   我与哈利波特相识的时间很短,但他给予我的“魔法”力量却很多。  去年暑假,我读了几本《哈
  •   赵丽宏的《周庄水韵》是我们的课文,读了许多遍了。课文里作者说他三次游周庄,我真羡慕他呢。我还不够大,我还没去过周
手机版 作文大全 问答乎 wendahu.com